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诸葛亮错误不断,识人不明致使高估、冤杀、闹笑话,影响却很明显

诸葛亮错误不断,识人不明致使高估、冤杀、闹笑话,影响却很明显

“卧龙先生”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堪称神一样的存在,且不说战场上如何运筹帷幄,单单“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要知道当时所谓的“大才”不过是些饱读诗书的酸儒,况且当时消息闭塞,就是有知大势者往往也不能及时获取讯息。而诸葛亮不一样,虽久居隆中却能得知天下大势,并能及时分析出各诸侯的性格和发展走向。

最厉害的当属诸葛亮在游历之间竟能绘制出一幅完整地图!为什么说绘制地图就厉害了?要知道在当时交通十分闭塞,就是官方绘制地图也要很多人分别奔赴各方,没个一两年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这幅地图可并非凡品,乃是未来刘备的战略地图,也就是“隆中对”的实物蓝本。刘备也正是靠着这幅地图和诸葛亮的辅佐,这才算找到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并最终占据川蜀,依托荆襄成为了三国之一的“汉中王”。

说到这好像都是在夸诸葛亮,无论是军事还是内政似乎他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但后世还有一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话看似夸张,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仅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众人合力相提并论的。毕竟在三国中后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一人之力”才导致了蜀中无大将的尴尬局面;当然,除此之外诸葛亮也犯了不少错误,尤其是对这三个人,更是几乎影响到了蜀汉政权的命运。

第一,“高估”一人

说起这个被高估的人,估计很多人都能想到,那就是“马谡”。自从关羽陨落后,张飞、黄忠、马超,甚至刘备也都相继亡故;这些只是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其他各方面人才也在“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当然也有诸葛亮长期军政一手抓的原因,此时的蜀汉政权中出现了人才空档期;诸葛亮在此时又提出了“北伐中原”的军事策略,可是面临的困难却是前所未有的,此时最急需的就是能堪大用的军事人才。

而就在此时,“马谡”正式登上了战场第一线。说起这个“马谡”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兄是名士马良,在蜀汉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且《三国志》对他也有“才气过人,好论军事”的评价。尽管如此,一向慧眼识人的“刘备”却对其做出了“虚有其表,不堪大用”的评价;只不过刘备说这个话是临终前,或许诸葛亮觉得刘备神志不清,因此对此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经过“七擒孟获”一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的军事策略;或许是他的想法刚好对了诸葛亮的脾气,因此孔明对他甚为器重。就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力排众议,将“街亭”交给马谡镇守;可令诸葛亮大跌眼镜的是,一向口若悬河,才思敏捷的“马谡”在实战中却变成了一无是处的庸才。此战“马谡”不仅被张郃打得大败,还把战略要地给丢了;“街亭”不仅关系着这此次北伐的胜败,甚至还关系到十万蜀军的安危。

就因为“街亭”的丢失,导致诸葛亮所有战略部署都要调整;若不是“王平”成功阻击,恐怕连带诸葛亮在内,数十万蜀军都要面临着性命之忧。对此诸葛亮也做出了“挥泪斩马谡”的举动,但是他也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在上书请罪的折报中,孔明就承认了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暗”;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蜀中无大将,诸葛亮才迫不及待的“拔苗助长”,着实高估了马谡的实际才能。

第二,“冤杀”一人

说起蜀汉中死的最“冤”的是谁?恐怕非“魏延”莫属。对于“魏延之死”众说纷纭,争议之声从未间断;有人觉得“魏延”镇守川蜀门户,十余年未让曹军近汉中百里之内,且提出“子午谷”这样的千古奇谋,其才可与关羽比肩,因此诸葛亮杀“魏延”就是在为蜀汉自掘坟墓。当然也有认为“魏延”必须死的,理由是他虽有其才却性格刚直,不服管束;如果“魏延”不死,在诸葛亮死后他也会率军冒进,其结果必然是加速蜀汉灭亡。

关于这两点一直是“魏延”身上的闪光点,争议越大越能说明他的重要性;无论“魏延”性格如何,但他是蜀汉最后的名将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他的死也着实让蜀汉政权又少了一根“擎天柱”。对于“魏延”该不该死的争论,在此就不多加论述了;但是他死的窝囊却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魏延”其实还有一种说话,当年刘备对他十分器重,以至于助长了魏延的气焰,甚至开始不服诸葛亮;对此孔明心中怨恨,在刘备死后开始对其处处掣肘。

这种说法显得诸葛亮太过小家子气了,但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处处掣肘是事实,不服诸葛亮,甚至在背后说孔明坏话也是事实;但是,诸葛亮与魏延之间无论有多大的怨恨,其目的仍旧是中兴蜀汉,北伐中原,这只能属于内部矛盾。就算诸葛亮死前遗命,也不过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根本没提到要杀魏延的词汇;可错就错在诸葛亮把临时掌权人定为了魏延的死对头“杨仪”,结果还来了场蜀军自相残杀。

即便如此,背屈含冤的“魏延”仍旧没有背叛蜀汉,依然想回成都;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并没有与“杨仪”发生军事冲突,而是只逃不战。反是“杨仪”派兵紧追不舍,最终将“魏延”置于死地;可惜的是,如此忠诚的“魏延”,临死也不愿与自家人兵戎相见,却终究难逃小人之手。

第三,“错用”一人

提到了魏延就必须要说一下他的仇人——“杨仪”。说起此人其实并不出名,若不是他害死了“魏延”,恐怕在世人心目中也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仍旧是因为蜀中人才空缺,诸葛亮才将“杨仪”用于军中,论打仗他跟魏延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不过是辅助诸葛亮处理内务的文官而已。或许是诸葛亮为了故意“制衡”魏延,因此军中也只有“杨仪”敢跟魏延叫板,甚至可以说是“没事找事”;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袒护,这才致使“杨仪”在军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正因如此,在诸葛亮临终时安排“杨仪”为临时掌权人,而他就借此公报私仇,硬生生逼死了“魏延”;关于孔明让“杨仪”掌军,后世对此也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也有说是孔明临终神志不清所致。但不管怎么说,“魏延”终究死于他的手上,而且还被“杨仪”灭了三族;按理说,“杨仪”应该是正牌的蜀汉掌门人了吧?甚至连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因此趾高气扬的本性也开始暴露无遗;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诸葛亮竟然早有遗命,让“蒋琬”做了自己的继承人,而杨仪竟成了“便宜行事”。

什么叫“便宜行事”?这是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直白点说,就是让刘禅看着办,想给杨仪个官职就给,不想给就拉倒!如此一来,昨天还梦想着掌权蜀汉的“杨仪”,今天却成了空架子;这样的落差让他实在受不了,又加上心胸狭窄的性格,致使他开始了到处抱怨,四处散播流言蜚语。“杨仪”这种小人行为也让其他人对其极为反感,以至于成都竟成了“杨仪”的孤立之地;越是这样,“杨仪”反变得愈加孤僻,最后竟说出“早知如此,不如投魏”的言辞。

这句话可是要命,刘禅知道后大为震怒,将其投入大牢;如果其他人就应该在狱中痛定思痛,可是鼠肚鸡肠的“杨仪”却并非如此,竟然在狱中也没停止抱怨。可是念其前功,刘禅并没杀他,而是将他贬为庶民,流放“汉嘉”;死不悔改的“杨仪”仍不知自己错在何处,居然变本加厉,流放中还不忘上表诽谤。如此大逆不道,刘禅当然大为震怒,但仍旧没有杀他,而是派人将其缉拿;可是小心眼的“杨仪”居然畏罪自杀了。

说起“诸葛亮”看走眼这三人,马谡之死算是咎由自取,魏延的死实属冤屈,而杨仪简直就是个笑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wxwx.cc/a/19420.html

北伐,三国演义,错误,魏延,刘备,诸葛亮,马谡,影响,蜀汉,军事,观点评论,魏延,刘备,诸葛亮,马谡,杨仪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北伐,三国演义,错误,魏延,刘备,诸葛亮,马谡,影响,蜀汉,军事,观点评论,魏延,刘备,诸葛亮,马谡,杨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北伐,三国演义,错误,魏延,刘备,诸葛亮,马谡,影响,蜀汉,军事,观点评论,魏延,刘备,诸葛亮,马谡,杨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