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财经科技 >云南白药三十年,没有简史

云南白药三十年,没有简史

1992年2月8日,大年初五,厉以宁就南下了。

春节前两天,他答应了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的邀请,到珠海、广州、深圳去做学术报告。12天之内,他连续做了4场报告,还在佛山、中山外加了2场企业家座谈会。核心议题就两个:

如何走向市场经济?如何进行国企、民企股份制改革?

报告会和座谈会都很成功,“厉股份”也应接不暇。听众中不仅有干部和企业家,还有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人们都在不停给他递条子提问题,其中大部分是:

询问民间创业前景。

一个多月前,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边画了一个圈,大家后来都知道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风驰电掣的情节,在开始键被按下后,迅疾到来。

3月30日,新闻联播报道南巡之行;第二天,全中国报纸都在转发《深圳特区报》陈锡添写下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举国目光向南。

数月内,超一百万人考察深圳。最繁忙时:

政府曾同时接待60个考察团。

考察团中有部长、省长、市长,有县长、镇长、乡长。许多官员考察深圳回去后,干脆放弃官职再闯深圳。他们成了后来著名的“九二派”,里面有陈东升、田源、毛振华、冯仑、黄怒波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还有很多炙热难挡。当年3月,郭台铭在深圳黄田的富士康工厂开建;华为启用工号制,1号是任正非。他飞了趟美国后,决定开发交换机,当年华为销售额破亿。

无数梦想都在发酵。太太口服液创始人揣着9万元买来的药方奔走街头;简陋的南方制药厂升级为三九集团;李嘉诚创立深圳长和实业公司。他说:

以后请人必须懂普通话。

最知名的事件是百万淘金者南下深交所打新。

5月21日,上交所交易价格全面放开,股价3天暴涨570%,那一天被称为中国股市真正起始日。试营业一年多的深交所内,第一批中国股民开始云集。他们迷恋打新,中一签,新股上市就可赚10倍。这导致深圳车船票价飞涨:

25元船票涨到100元,30元汽车票卖到200元。

打新者中,最著名的是后来的德隆老板唐万新。

当年,全国房地产公司增加了10倍,贸易公司增加了100倍。当时人们见面,说得最多的是:

恭喜发财。

有人后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时代。一是洋务运动时期,二是民国时期,三是改革开放时期,而其中最具转折意义的,是 1992 年。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说:

这是中国现代企业的元年。

那一年,云南也没闲着。云南白药厂进行了建厂以来第一次全面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三项改革,破“三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1993年12月15日,以000538的代码登陆深交所,至今30年。

这30年才是云南白药121年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岁月:从厂变股份制企业,直到现在的混合制大型集团,跨越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时代:

也从一个白药,变成一个接一个的白药。

有人曾统计过,沪市的“老八股”,在日后做大的几乎没有,甚至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深市“老五股”现在还有名有姓的也只剩万科。

但与他们前后脚上市的白药,营收从上市当年的0.58亿增长到364.88亿元,增长628倍;净利润从0.13亿增长到30.01亿,增长230倍;按复权价计算,截至2022年末的市值达976.77亿元,股价较首发价格增幅超430倍。

最难做到的事白药也做到了,连续30年对股东分红,累计现金分红超过207亿元。

这些都是靠自己拼来的:

没有榜一大哥刷火箭。

1

如果不算上最近几年,在温铁军的总结里,截至2018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共经历过十次经济危机,其中在改开之后,就发生了五次,均是全球与中国内部危机相互交织的情况。

哈佛商业评论收集了其中三次全球经济衰退期间4700家上市公司的命运,发现有17%的公司情况特别糟糕,甚至破产;但也有9%的公司不仅复苏,而且蓬勃发展。

白药也逃不过这些寒冷冬夜,但能一个个地逾越,很显然不是仅靠一张秘方和老字号的招牌就行。

准确地说,白药真正有点现代企业的样子,是在1999年之后。在此之前的最大动作就是1992、1993和1996三次。

1996年,四家白药合并,并实现生产经营“五统一”,还成立了集团。

之后近30年,白药不停升级打怪,每隔几年,就变成另一个白药,但其实都是一个:

格局得到传承,蓝图一画到底。

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北大商业评论都写到过1999年时白药的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产品虽好但定位低端,散剂包装更像民间偏方;产品市场边界狭窄,消费者认为白药只能快速止血;品牌形象老化,仿佛一个老态龙钟的长者,受人尊敬,但没活力:

这是很多老字号至今还未解的难题。

而且,还有一个共性:一个传统的市场因为空间有限,再努力也只是小众。

管理层非常着急,才有了后面数年内一系列伤筋动骨的改革。比如销售部门大动刀,拉开薪酬差距,稳中央(白药根基产品)、突两翼(创可贴和白药牙膏),虚拟企业运作,首席科学家制、订单制管理,大健康,混改,不断迭代白药战略和品牌:

要穿越周期,人得不停逼自己。

成绩大家都看到了。A股医药板块总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上市时间超过20年的有4家。这说明,与科技、互联网等行业不同,医药行业更考验一家企业的市场化沉淀和长期创新研发能力。

众多产品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创可贴和白药牙膏——都是整合全球与全国资源,直接与同行面对面拼刺刀。

创可贴干掉了邦迪,牙膏也冲上行业第一,特别是后者。

与大多数创新一样,才开始做牙膏时,白药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弯路自然难免,但白药始终把创新风险控制得很好:

而不是赌徒式的押宝。

时任副总经理、健康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的秦皖民曾告诉北大商业评论,那时候不懂,乱撞。这么多巷子,根本不知道哪一个是死胡同,哪一个能走通。走错了,再倒过来重新走,这方面的弯路有太多太多,甚至无法一一总结。但有一点白药做得很好:

就是风控。

刹车踩得好,不代表车速慢。

从增速看,30年中,白药有24年的营收同比增速达到10%以上,其中10年同比增速超30%以上。净利润增速方面,有20年超过15%,其中有14年更是超过30%。能做到这点:

白药肯定不只一个涡轮。

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赛道,白药都有不同的引擎。这靠什么,靠内生机制。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提出过两个洞见,一是现金流的意义大于资产负债率,二是市场机制好了,企业未必能变好。

想说的是第二点。说白点就是,环境再差,企业的内部生态如果富有生机,依然会得到有效增长。再通俗点就是,一家优秀的企业,是不会抱怨环境的:

只会不停找出路去适应。

财哥前不久看到一句话,觉得挺有意思的。它是这样讲的:

干制造业的人,可能比任何行业都更关心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状况,这种关心体现在了亨利·福特的思想里,也体现在了丰田的精益思想里。

财哥加一句:正因如此,他们才更富有远见和耐心。而不像现在很多最聪明的大脑都在研究:

让你投广告,或借高利贷。

2

1979年,范志伟开始进入白药厂打螺丝,一路过关斩将之后,现在是云南白药集团主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高技能人才。财哥数了数这个头衔:

一共24个字。

在白药44年的老范好人好事有点多,例如在80年代改进云南白药散剂生产设备,使台班产量提高20%,年产值提高6000万元。还有刚开始接触进口生产线时,面对全英文界面,他居然去买了本电子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对照翻译,光笔记就做了10多本。就这样:

堆起来有一人高的英文说明书,硬是被他看懂了。

44年,老范带头并参与完成了公司上百项设备技改。

白药还有很多“老范”,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比如仅有初中文化但曾获得全国劳模的徐志刚,调试机器把德国专家看得一愣一愣的;最著名的是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云南第一位女院士。

人生和世事大抵如此:

靠近了,都不壮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利·柏格森曾揭示过生命哲学:生命就像一条大河,在持续的流动中,每一刻都在自我喷涌和创造,突破一切前进的阻碍。但流向何方并不重要,因为现在做的就会影响到未来:

所谓水到渠成。

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里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

他说,每种技术都是由很多小技术构成,每个解决方案也是由很多小的解决方案构成。技术本身是一个递归系统,在这个递归系统上去进行发展,就能把解决方案的体系建设起来。

这段话有点高端,财哥的朋友用了一句很接地气的话翻译了下:

做好小事,其他交给领导。

白药在做的事,就是尽可能让每个人都实现创造力的喷涌、技术的叠加,然后聚沙成塔。

但也正是这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支撑起这艘巨轮穿越风浪。截至目前,云南白药销售过亿的单品:

多达12个。

2020年,美股连续两次熔断,巴菲特接受采访时说:我活了89岁,也没见过这种场面。

巴老还是没见过世面。

财哥岁数还不及他一半,就经历了中国股市无数轮暴力美学促成的大跌:

每次你想抄他底,他就抄你家。

每年都让你见证历史。相比之下,白药的股价走势显得挺无趣,不会给你癫狂,也不会给你绝望。打开年线图,30根K线一路向北。道路当然不是笔直的,股价也不可能没有震荡。

白药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两年,有人老问它一个问题:白药的股价啥时候会涨?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想说连续30年分红,看来看去都没几个人做到。我憋不住说了四个字:

资产错配。

去买一家长期主义公司的股票,怎么能用短炒思维,茅台也没见年年涨。

还是要看内核。白药上市30年,其中18年的ROE(净资产收益率)在15%以上。这在资本市场是极为难见的。而要维持较高的ROE水平,最重要的条件就是:

具备较高的护城河。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是浮躁的,做一件事,按一年算就是有耐心,按月按天仿佛才是常态。如果他们知道海尔海外业务从亏损到盈利花了多久,会不会疯掉。这个时间是:

26年。

时间哪有什么简史,每分每秒,都是熬出来的。

3

2021年到2023年,一个崭新的白药浮现在世人面前,在原来的增长曲线上,又多了两条。

第一条是产品驱动,这是白药过去20多年在做的;第二条是创新驱动,就是现在的“1+4+1”发展模式,深耕中药产业,构建口腔、皮肤、骨伤、女性关怀四大业务矩阵,拥抱数字化转型;第三条是最核心的研发驱动。

为此,白药也拉了不少新面孔进群,除了总裁董明,还有北大过来的张宁来当首席科学家,前华为中国区CFO马加来做首席财务官,原京东副总裁赵英明履新首席商务官。

最终的目的是让白药转型成:

一家创新驱动的医学科技公司。

这相当于是让老中医变成马斯克。

如果说曾经的白药一脚从计划经济时代跨到了市场经济时代,那么如今白药的目标则是进入更高阶的大健康、大数据时代,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这也是国家战略。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传统医学模式过度集中在治疗环节,缺点是社会综合成本高,个体生命质量低,而且产业发展空间狭小。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简单说就是监测与预防、诊断与治疗、康复与管理,但这一切的基础是人体数据。

在白药眼里,生命是大自然创造出的复杂系统,而网络是人类所创造出的复杂系统,但:

底层逻辑有很多共通之处。

除此之外,白药还希望把更多的研究成果开源分享给行业,同时也可以帮助中药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因此,除了上面所做的那些,白药管理层还在努力打通公司内部的各种壁垒,形成一个通盘,要不然怎么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白药很清楚,要做到这些,不是骑共享单车、或开跑车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花5年、10年甚至20年。这个过程:

会涉及到很多的变革。

同时,还不能丢了白药成功的三件法宝:针尖战略,工匠精神,长期主义——这也是这家公司的底色。

2001年,任正非写下了那篇流传至今的《华为的冬天》。前一年,华为以220亿的销售额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而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

那篇文章里,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彼时的白药,刚打破一个旧体制不久,跨过了一个冬天。

11年后的2022年,任正非又再论华为的冬天,要求公司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另一个冬天,你应该相信,一个更有竞争力的白药有足够厚的安全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云南白药三十年,没有简史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云南白药三十年,没有简史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云南白药三十年,没有简史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