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小窝 > 值得一看 >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后唐李存勖为何能够多次击败契丹?下面历史数据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正所谓,此时此刻,北宋虽然比后唐强大,但它面对的辽国却已经不再是契丹了。

更何况,如果单看军事,北宋并不一定比后唐强大。

回顾几千年历史,每当中原发生混战之时,也正是北方草原崛起之时;而且双方的节奏完全同步。

晚唐至五朝,由于长期战乱和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实力逐渐削弱。与此同时,一再倚仗强者的契丹崛起。

契丹原是鲜卑宇文氏的一支,先后隶属于突厥、唐朝和回鹘。唐末,回鹘汗国灭亡,契丹再次附庸。趁着唐朝衰落之际,逐渐征服了奚、室韦,日渐强大。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部落,契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契丹族长期以来是一个农牧并举的民族。

《辽史》 相传:“皇帝的祖先都是有德行的,是大迭烈州伊犁晋人,好农耕,善牧业。” ,习组织组织”。

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抓住卢龙军军使(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暴虐,汉人大量逃亡的机会,吸引了这些逃亡之人投奔。他带领汉人耕种土地,建造城市,设立市场,完全效仿附近幽州的模式;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他的皇城在首都设有孔庙、佛教寺庙和道观,使其看起来像中国的城市。公元926年,他征服了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渤海国。历史上有“百城可得三”之说,即获得了103座城市。

此时的契丹王国已经是一个兼具农耕和游牧特点、实力相当、抗风险能力强的综合性国家,而不是历史上看似凶猛实则脆弱的匈奴、突厥。

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其次,契丹一直试图涉足中原,但受限于天时地利。即使在阿保机执政期间,也曾长期遭受挫折。

在耶律阿保机之前,分散的契丹从未放弃入侵中原;不过,当时的唐朝虽然四分五裂,但当地的军事重镇颇具战斗力,是名副其实的“军国主义”。

例如,亨德金汗蚕食奚、室韦等部后,经常南下骚扰幽、吉等地。然而,他却遭到了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父子的残酷报复。公元903年,他们的牧场被毁。被烧伤了,他们不得不低头求和;不久,他们再次南侵,主帅被刘仁恭之子刘守光生擒。

公元907年,朱温取代唐朝时,耶律阿保机也统一了契丹部落。同年率领大军三十万攻打云州(幽云十六州之一)。分裂的晋王李克用出面后,两人相谈甚欢,结为兄弟。喝醉后,二人商量,幸好合力击败了朱温冬。

当时有人建议趁机除掉耶律阿保机,但李克用认为:“夷人及在敌人灭亡前失信的夷人,才是灭亡的唯一出路”,于是他让耶律阿保机阿保吉走吧。随后,双方互赠大量礼物,表现得像好朋友一样。

但没过多久,耶律阿保机为了给自己获得更权威的官方认证,背叛了李克用,转而投靠了代表中原正统的朱温。从此,李克用与契丹人结下了深仇大恨。公元908年,他去世前,嘱咐儿子李存勖要为他报三大仇,其中之一就是背叛他的契丹人。

然而,李存勖接任后,出于严峻现实的需要,他一度向契丹人示好,甚至不惜称耶律阿保机为叔叔,以麻痹对方。这一举动产生了奇效。后来打败刘守光时,耶律阿保机什么也没做,只是站在一旁。

但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闹翻了。八月,亲率三十万大军攻克豫州(十六州之一),俘获真武节度使李思本,继而进攻云州(十六州之一),李存章极力防守。李存勖闻讯后,亲自率部北上救援。到了代地,契丹人闻讯撤退。

在此期间,后唐犯了重大战略错误。幽州城北七百里有榆关,即后来的山海关。这里地势险要,可谓一人打不通,这对于拖延契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周德威在担任卢龙节度使时放弃了这个重要的地方,让契丹军队轻松进入燕云十六府。

这不,第二年三月,契丹攻克忻州。随后命周德威前来争夺,耶律阿保机率三十万人救援,金军大败。契丹遂趁机围攻幽州。他们“为了地道,日夜四面八方前进”,而周德伟则坚守城池,顽强抵抗。

双方激战200余天,金将李嗣源等率领步兵、骑兵七万前来救援。他们遭到来自城内外的攻击。契丹军措手不及,大败。 “一万人被俘并被杀。”

公元921年至922年,耶律阿保机再次“压倒全国”。分兵夺道,围困幽州,攻陷涿郡,攻益定州。形势危急,李存勖赶来救援,率领五千精锐骑兵作为先锋。在新城以北,李存勖大败契丹骑兵万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赶进沙阿河淹死了。耶律阿保机的一个儿子也被俘。

随后耶律阿保机率军北撤,李存勖则一步步向前推进。望都之战,李存勖亲自冲锋。契丹兵败,追至益州。再加上当年持续大雪,契丹人民粮草断绝,大批将士被冻饿死。耶律阿保机遗憾地退了出去。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后唐王朝建立。随后契丹又试图进攻幽州,耶律阿保机派次子耶律德光亲自出击,但仍攻不下幽州城,只得撤退。

北方无忧,李存勖得以集中主力攻击梁后方。同年十月,以奇兵突袭汴州,一举歼灭后梁。他赫赫战功举世瞩目。后吞并齐国,灭前蜀,攻占凤翔、汉中、凉川,震惊南方割据国家。

综上所述,可见后梁、后唐时期(直至后唐灭亡),契丹始终无法占据上风。原因有二:

一是燕云十六州的巨大价值。依靠着这条横跨北部边境的城市和山脉形成的天然防线,契丹人束手无策。就像当时李嗣源救援幽州城时所说的那样:“敌人在野战中处于有利位置,我们处于安全位置,不如从山里潜入幽州,会师”如果中路遇到俘虏,我们就会利用危险将他们拒之门外。”燕云流郡独特的城池和地形,是中原大军面对契丹铁骑的可靠法宝。

第二,李存勖确实很有能力。李存勖以区区河东为根据地,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河北,推翻了梁朝。当时人们常将他与李世民相提并论。而且,李存勖和他的军队骨干都是沙陀人。他们勇敢善战,敢于进行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他们在面对契丹骑兵的时候,也丝毫不逊色。

但到了北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晚唐末年,河东刺史石敬瑭叛乱。面对晚唐皇帝李从珂大军的围攻,他选择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皇帝”,每年向契丹进贡金帛三十万。的增援。

这一事件造成了两个重大后果:

契丹获得了传统的汉族土地,获得了大量的城池、资源、人口;在南北两院制下,南方采用了唐制,招募了大量汉人,进一步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实力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

燕云十六州,曾经是中原的屏障,如今却变成了辽国的天险。中原王朝在黄河北岸已经不再有任何有效的防线。契丹骑兵驰骋万里平原。三四天就可以喝黄河了,汴京(开封)就在南岸。在这样的战场上,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又如何能够与同样拥有先进技术和无敌骑兵的辽国抗衡呢?

其次,宋军的战斗力与五朝军队完全不同。

纵观五朝几十年,中原地区本质上是“军事第一的政治、军国主义”。士兵们身经百战,能打仗,皇帝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因此,即使失去了燕云十六郡,后金在石崇贵时期仍能与契丹抗衡,甚至在阳城取得大胜,让耶律德光得以逃脱;后周世宗柴荣一举击败三关,使契丹所向无敌。

但北宋不同。赵匡胤既保兵又防虎。他一杯酒倒了兵,很多善于打仗的将领都远离了军队的指挥。但他和弟弟赵光义在军事能力上却与李存勖、柴荣不在一个层次。契丹人输多胜少,这并不奇怪。

此外,赵氏兄弟先南后北的策略也受到诟病。统一南方后,北宋的军事实力已经消耗殆尽。征战半生的将士们希望能享受富贵荣华,再也没有与契丹交战,夺回燕云十六州。战斗精神。

然而,战争并不是政权的全部。北宋建立后,自唐末以来分裂、征战数百年的中原地区获得了难得的和平。这一贡献应该得到认可。

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wxwx.cc/a/297582.html

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快乐小窝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唐李存勖能多次大败契丹的原因是什么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